close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做一件荒謬的事情,那這件事情應該屬使用沖水馬桶不可了!想想,一般來說,我們如廁後是用什麼樣的水來沖馬桶呢?答案是乾淨的水!且這潔淨的水是經過一趟長途旅行才來到我們家、辦公室或公共空間的。這趟旅行的行程包括山林、溪流、大海、雲朵等自然水循環,在被人們使用後,透過各種管線輸送到淨水場,使用大量資源與能源的淨化過程又回到了我們的家中。在這樣的歷程之後,我們居然輕易地用它來沖洗我們自認為汙穢的生理產品!就這樣,好不容易處理乾淨的優質水,隨隨便便地被我們的汙穢物給污染,然後沖走!只要輕輕一按,每次如廁約會沖走6-9公升的水,若我們認為這是件清潔的事情,事實上它真的是所謂的眼不見為淨而已!

為了呼應大洲基地作為收集陽光、創造土壤、保育水資源以及傳統智慧所在的意義,當然也為了實際解決大洲作為環境教育基地的需求,樹谷文化基金會邀請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在台南的大洲社區設計了一間生態廁所,推動對於水資源節約的省思與實際的節水行動。透過每個人每天都需要進行的重要生理行為來實踐保護地球的理念。真可謂:愛地球,從上廁所開始呢!

許多人一想到生態廁所,便會想到阿公阿媽家那令人退避三舍的「一條溝」。確實,生態廁所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但透過現代人對基礎科學知識的認識、應用,使用得當的話,生態廁所應是相當衛生、且無異味的!

一般來說,每沖一次廁所會用掉6-9公升的水,而生態廁所因為不需用水,所以又稱為乾式廁所、無水廁所或堆肥廁所。之所以稱為堆肥廁所,是因為它應用木屑、乾落葉、乾稻草、米糠等蓬鬆又富含碳的有機物來取代水。每次如廁後。只要灑上這些含碳量高的覆蓋物,就可以立即消除異味(排泄物含氮量高),同時,適當的碳氮比例能加速排泄物的分解,使其轉化成為肥美的土壤,用來種樹。當然,若你吃的健康,堆肥廁所的產物甚至能拿來種菜!同時,分解的過程早足以消滅有害病菌。它有別於傳統的糞尿使用方法,透過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讓排泄物行有氧分解。但前提需要:尿液量適中,協助分解的動物(例如:蚯蚓)、細菌能夠存活下來。無論如何使用它,生態廁所都是加速有機質回歸大地的好管道。據研究,一般落葉樹枝堆肥的養分效能僅有化肥的10%,但人類排泄物堆肥的養分,因為含較高的氮,幾乎與化肥同樣有力。當然,生態廁所的堆肥還有許多化肥沒有的優點!

生態廁所的設計前提是因地制宜,但根據不同地點的需求,目前主要可以歸納出四種操作形式:

  • 雙桶(槽)式 – 兩個以上的桶子輪流替換,當一個滿了,再使用另一個。 大地旅人為大洲環境教育基地所設計的便是雙槽式生態廁所。主要的考量是社區中多為老年人口,維護人力較少。而此一操作形式所需要的維護最低,原則上啟用後半年至一年後可以關閉一槽,任其分解。再開啟另一槽供民眾使用。如此,待第二槽滿了(半年或一年後),將第二槽關閉,此時第一槽已大致分解,可以取出再供使用。
  • 連續式 – 排泄物在一個大容器內慢慢分解,分解過程中,已完熟之堆肥可由下方倒出。此一設計的缺點是新舊排泄物容易混雜,在維護上較不方便,就公共衛生而言,也較不安全。
  • 遠處堆肥 – 堆肥地點與廁所分開,即桶子滿了後,運送到另一固定處堆肥。
  • 自足型 – 堆肥與廁所為一體。

大洲環境教育基地的生態廁所的設計除了具有低維護的優點外,更具有多功能的設計。為了方便如廁者,生態廁所結合了雨水收集系統,把一滴滴打在生態廁所屋頂上的南台灣珍貴雨水都收集起來,並透過一道簡易的雜質過濾設計,將屋頂上的灰塵、落葉先行收集,避免它們落入雨水桶內。如此的設計,免除了從遠處引自來水至生態廁所的麻煩以及材料,卻又能讓如廁者有乾淨的水可以洗手。為了讓生態廁所運作得當,生態廁所的兩槽也都設計了排水管,將多餘的尿液連同洗手後的中水一起排到植物區。透過植物根部的吸收,生物性的處理方法將尿液與中水轉換成為植物的成長的養分,一點都不浪費,更免除了潛在的污染問題。

對人類來說,大洲生態廁所省能、省水、省錢;對大地來說,它更是可以說是一台能量的轉換機,一座活的機器(living machine),將人類所無法使用的能量(排泄物)收集,透過生物性的方法,轉換成植物、微生物可以使用的能量,而透過加速有機質回歸大地的速率,人類也自然而然地更貼近了土地,回歸大地的隊伍,再次成為自然循環的重要推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le77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